土衛二是土星的第六大衛星。卡西尼號探測器發現土衛二上存在地熱活動,向外噴出水蒸氣和冰粒。NASA指出,這些羽狀噴流中含有微生物所需的有機化合物。這張概念圖描繪了卡西尼號從土衛二羽狀噴流中穿過的場景。
圖為阿波羅8號于1968年12月在月球上拍攝的地球照片。通過迫使不同學科彼此互動,太空生物學可促進各科學領域的重新統一。
對火星遠古火山的觀測結果說明,熾熱的巖石曾與地下水反應過。若真是如此,火星上便可能具備微生物所需的水、溫度和化學能等條件,類似地球上的溫泉。
幸運的是,就算找不到地外生命,我們也不算白費工夫:搜尋過程本身也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。圖為電影《E.T》中的外星人。
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5日消息,據國外媒體報道,搜尋地外生命一直是現代科學關注的重點之一。考慮到其科學重要性,人們已經向這一新近興起的科學分支投入了大量資源,如研發火星漫游車、開展對地外行星的觀測等等,而這些活動的終極目的均是找到外星生命。假如人們夢想成真,這一發現將產生重大的科學與哲學影響。
但我們至今仍未發現地外生命。且就我們所知,它們也許根本就不存在。幸運的是,就算找不到地外生命,我們也不算白費工夫:搜尋過程本身也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
首先,太空生物學從本質上而言是一門跨學科科學。要尋找外星人,必須至少具備天文學、生物學、地質學和行星科學知識。太空生物學的本科課程需要涉及上述所有學科的部分知識,研究生和博士課程則需要熟練掌握全部相關知識。
通過迫使不同學科彼此互動,太空生物學可促進各科學領域的重新統一。如今,21世紀的科學呈嚴重分化態勢,太空生物學則有助于改善這一局面,使之恢復到之前的交融狀態。
研究太空生物學的學者眼界更加開闊,從多個角度熟知自然世界,因此能大大豐富科學研究成果。未來的科學發現將在這種跨學科背景下誕生。就算這些發現中不包括外星人,它們同樣是太空生物學留下的永恒遺產。
此外,我們必須認識到太空生物學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。為搜尋地外生命,科學家逐漸將目光從地球上的極端環境轉向火星的平原和地表下方、巨行星冰封的衛星、以及圍繞其它恒星旋轉的、種類各異的行星。無論我們能否在這些地外環境中發現生命,這些研究都將持續下去。對全新環境的探索可謂無邊無盡,因此可成為科學之光的不竭源泉。
放眼宇宙
除了純科學價值之外,研究太空生物學對我們的社會也大有益處。它能帶領我們突破狹隘的地球視角,放眼無邊無際的宇宙。要想在火星或遙遠的地外行星上搜尋生命,就不可能繼續持有以地球為中心的世界觀。
如今,地球正面臨嚴重的全球性挑戰,只有增強國際合作才能解決。但在世界各地,國家主義與宗教意識形態正不斷離間著人類。在太空時代早期,時任聯合國美國大使的阿德萊?史蒂文森(Adlai Stevenson)指出:“面對外太空的震懾力,各國不能再混戰不休。”然而,這種觀念并未被主流意識形態所接納。
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全球有眾多地外生命搜尋愛好者,因此太空生物學或有助于促進這種觀念的普及,確實,只有在開展太空生物學研究的太空飛船飛入太空之后,我們才能對地球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有所了解。
此外,太空生物學也為人類提供了重要的進化學視角。這需要深刻而長遠的歷史觀念。因此,許多太空生物學本科課程將宇宙歷史概略作為授課的起點。
宇宙源自宇宙大爆炸,在此之后,化學元素逐漸產生,恒星、星系、行星系逐漸形成,生命漸漸出現,并從第一批細胞逐漸演化為復雜的多細胞生物。了解了這段歷史,我們便能更好地認識人類在漫長宇宙歷史中所處的位置,從宇宙視角出發、進行太空探索。
政治影響
普魯士自然學家亞歷山大?馮?洪堡(Alexander von Humboldt)曾說:“最危險的世界觀來自于那些未曾見過世界全貌的人。”
洪堡說這句話時,指的是環游世界對開闊思維的作用。但如果能在太空生物學的指引下,從宇宙和進化的觀點看待問題,無疑也能開闊人類的眼界,使世界局勢更加團結而安全。
這種思考方式有著重要的政治影響:作為主宰宇宙中唯一已知宜居星球的智慧生物,人類有義務建立適于管理當前局勢的社會與政治機構。
在1925年出版的《世界史綱》(Outline of History)一書結尾處,H?G?威爾斯總結道:“人類歷史變得越來越像教育與災難之間的競賽。”這句評語與當前的地緣政治形勢密切相關,政府(和全體人民)往往眼界狹窄,做出種種不合理決定,而這也許會為地球帶來滅頂之災。